关键字:垃圾桶
垃圾分类“难”?到底难在哪里?
在马路的路边,设置有一对对垃圾桶“兄弟”,它们披着或黄或绿的“外衣”,并标有“可回收垃圾”、“不可回收垃圾”的字样。但路人却经常混淆彼此的功能,并未发挥出分类垃圾箱被赋予的“分类”作用。
(垃圾分类“难”?到底难在哪里?)
在市区热闹的解放路上,我们发现一些分类垃圾箱上“可回收”与“不可回收”字样已被污物覆盖,往里一看箱内也是各种垃圾混装。在“不可回收”垃圾箱中,堆满了饮料瓶、宣传单等可循环利用的垃圾,而在“可回收”垃圾箱中却塞满了果皮、吃剩的鸡骨头等不可回收物。
随机询问了路过的几位市民,有的市民说知道这是分类垃圾箱,但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,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。有的市民则表示自己从来都不会注意,顺手扔进箱里便是。在另一条路上,我们遇见了环卫工人张阿姨,她说自己并不清楚垃圾要分类处理,所有垃圾都是倒到垃圾车里,一起拉走的。
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认为,垃圾分类并不是摆上几个垃圾箱,贴上分类标签那么简单,它是一个系统工程。现在出现垃圾分类推广难,一方面是市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,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分辨哪些是“可回收”垃圾,哪些又是“不可回收”垃圾;另一方面我市的垃圾分类处理配套设施还不完善,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车,即使市民将垃圾分类处理了,但到最后,各种类型的垃圾还是被集中运输并放到一起处理。
最后,我们了解到市区现有5个垃圾中转站,全市每天要产生250吨左右的垃圾,如果我们平时丢弃的瓜果皮、蔬菜叶等垃圾通过自然发酵可转化成有机肥,这些有机肥既可改良土壤,又能作为绿色肥料培育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,还能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,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。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认为,将垃圾分类有效推广,一方面要加强在社区的宣传力度,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情况,逐渐使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;另一方面,则需要我们政府加大投入力度,完善垃圾收集、处理等相应设施的配套。
原来垃圾分类“难”?到底难在哪里?是难在市民垃圾不会分类!找到了垃圾分类难的根源,就可以对症下药!提高市民垃圾分类常识!就可以不让一个个漂亮的分类垃圾桶成为“摆设”!
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:www.sinoljt.com